「每周只上一天班」谷歌散漫制度遭前CEO怒斥:输给OpenAI,再下去要输创业公司了
然而不到 24 小时,就被骂得删视频道歉。
「谷歌决定拥抱生活与工作平衡:更早下班、远程工作,胜过在竞争中取胜。」施密特说道。「而说到初创公司,他们之所以能成功,是因为人们在拼命地工作。」
在本周三公布的一份斯坦福大学公开课视频中,谷歌前 CEO 埃里克・施密特(Eric Schmidt)在被问到谷歌为什么落后于 OpenAI 时,终于开炮了。
「很抱歉我这么直白,但重要的是:如果你们都离开大学去创办公司,你肯定不会让自己的员工在家办公,如果你愿意的话。」
这番言论很快引发了轩然大波。
输出了大量前沿 AI 技术的谷歌,一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「黄埔军校」。如今绝大多数生成式 AI 模型的基础架构 Transformer 来自谷歌 2017 年的著名论文。而更早一波让全世界认识 AI 的深度学习浪潮,也是在 2012 年前后由谷歌大脑「AI 识别猫」研究后逐渐开始的。
然而在 ChatGPT 改变整个科技领域的浪潮里,谷歌的地位却显得有点尴尬。最近一年多,我们似乎习惯了这家科技巨头作为「追赶者」出现。
AI 大模型是科技领域前所未有的机会,而机遇当前,谷歌的策略一直是跟随和对标。人们正在批评谷歌的方向、人才与制度,甚至进取心。这也就怪不得在斯坦福大学 CS 323 的一堂公开课上,大学教授会向施密特抛出这样的问题了。
谷歌和 OpenAI 自疫情以来都实施了类似的返岗政策。不过自 2022 年起,两家公司都要求员工每周至少有三天到办公室工作。同时,谷歌也强调了混合工作制的好处。谷歌表示,它会联系那些没有每周出现少于三天的员工,提醒他们需要来线下面对面工作。
在施密特之外,还有一长串的知名企业家并不喜欢在家办公政策。这其中包括摩根大通 CEO 杰米・戴蒙(Jamie Dimon)和特斯拉 CEO 埃隆・马斯克,他们都对在家办工的政策提出了批评,认为这会使公司效率降低、竞争力下降。戴蒙在几年前曾表示:「高层人员不能仅靠坐在桌子或在屏幕后面前领导公司,」马斯克也曾表示:「员工每周至少需要在办公室工作 40 小时」。
施密特在斯坦福演讲
「灵活的工作安排并不会拖慢我们的工作进度」,Alphabet 工人工会对此表示。「真正阻碍谷歌员工每天工作效率的是:人员不足、优先事项的不断变化、频繁的裁员、工资停滞不前以及管理层在项目跟进上的不足。」
根据年报,截至去年年底,Alphabet(谷歌母公司)旗下的员工数量约为 18.2 万名。而在让员工重返办公室方面,公司也遇到了挑战,例如一些员工会说自己通勤太远,或者家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。在某些情况下,员工会对返回办公室的强制要求提出反对。
埃里克・施密特是谷歌创始「三巨头」之一,另外两人是拉里・佩奇和谢尔盖・布林。
施密特曾在 2001 年至 2011 年担任谷歌 CEO。他在 2018 年卸任执行董事长,并在 2019 年离开了 Alphabet 董事会,但他目前仍是 Alphabet 的股东。
他与妻子共同创立了慈善投资机构 Schmidt Futures,资助科学和技术研究。他还是美国非营利组织 Special Competitive Studies Project 的主席,专注于支持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。
自从 OpenAI 在 2022 年底推出 ChatGPT 以来,谷歌一直在 AI 领域防守。在今年早些时候,谷歌发布的 Gemini 可谓「闯了不少大祸」,不仅生成的人像图片存在种族偏见,还建议每个人一天吃一块石头、用胶水来黏合披萨上的芝士,挨了不少批评。
虽然谷歌已经在昨天发布了加强版的 Gemini,还推出了对标 GPT-4o 的语音助手 Gemini Live,但在演示环节,Gemini Live 还是小小「翻车」了一下,前两次试用拍照识图功能都失败了,直到第三次换手机才成功。
_在昨天的 Made by Google 活动上,Gemini Live 在演示环节「翻车」。
_
这已不是谷歌第一次在大模型演示环节掉链子了,2023 年 12 月 Gemini 首次登场时,展示 Gemini 原生多模态能力的演示视频经过剪辑。在下面这段视频中,Gemini 似乎可以实时根据手势判断出这是在玩「石头、剪刀、布」,然而这段视频仅展示了结果,剪辑掉了引导 Gemini 判断的过程。
工作人员首先给 Gemini 陆续展示三张单个手势的图片,问它分别看到了什么,再把三张手势图片一起发给 Gemini,问它这是在干什么,并提示是一个「游戏」。通过以上一步步的提示和引导,Gemini 最终给出了答案:你在玩「石头、剪刀、布」。
在被质疑后,谷歌承认了 demo 造假。
最近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,着实让谷歌的这几位创始人着急。去年有消息称,隐退多年的谢尔盖・布林已经回到一线开始亲手写代码。施密特在斯坦福大学的呼吁,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谷歌正在从内到外,逐渐寻求掌握主动权。
已经火热的大模型竞争,还会更激烈吗?
参考内容: